Search


最後五場!

大家來看戲,還剩5場
劇評《心之偵探》
  • Share this:


最後五場!

大家來看戲,還剩5場
劇評《心之偵探》
2016-03-10 陳錦莊

在首演當天,就忍不住去觀看了非常林奕華25周年之作《心之偵探》。連續演了四個小時,值回票價。平時囉嗦的林導演這次謝幕也只好忍痛少說了半個小時。好了,說回主題。我認為《心之偵探》被林奕華導演劃到生命三部曲·第二部·哲學家很恰當。因為這部劇比林奕華以往的作品來得更純碎,不再披著華麗的糖衣娓娓道來一些道理,而是明刀明槍地向你展現生命旅程裡的“疑問”,並嘗試去找到「兇手」。

這次呈現這部《心之偵探》,照舊強調視覺化的舞臺風格,以及一個演員同時扮演不同角色的表現手法,讓觀眾仿佛置身故事之中同呼吸同命運,感受劇中所蘊藏的把把鑰匙去打開一道道門:我是?愛是?真是......


“你願意看清你自己嗎?”

《心之偵探》第四幕「手機一直滑」,舞臺上每個人拿著手機,手機上是時下各種社交軟體的LOGO,然後你看到這麼多個社交軟體同時呈現眼前原來是這樣諷刺的。我們用各種社交軟體通過網路去告訴現實中的人我們是怎樣生活的。渴望通過「分享」、「點贊」來換取存在感,或者是害怕被這個世界遺忘,所以才急於發表。

然後這種看似把人與人拉近的網路社交生活,把人越拉越遠。有一幕戲我印象很深刻——兩個情侶面對面吃飯,一個人全程玩手機,兩個人對話時,那個人完全沒有望著另一個人。我在想,是否對面的那個人只是這個人「生命存在的見證」或者「需要的存在」,其實對面那個人可以換成任何一個人。就像我們現在每天發佈的網路資訊,只是順應世界的存在,其實是沒有「心」的。

這讓我想起社會學家馬家輝博士說的一句話——「這是個騙子騙騙子的時代」。或許我們很多人告訴別人的生活只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我們尋找的伴侶也是僅僅是為了證明我們有伴侶存在。我們是「騙子」,自欺欺人。

《心之偵探》後面也有一幕讓我深受觸動:

華生跟福爾摩斯說:「我妻子煮好了我最愛吃的菜在家等我,我要先回去了。」
「那你最愛吃的菜是什麼?」福爾摩斯反問。
一片停頓,寂靜。
「我也不知道耶。」華生答。
「那她怎麼知道你最愛吃的菜是什麼呢?」福爾摩斯說。
「但是她是我的妻子啊。妻子就會煮好老公愛吃的菜在家等他回來。這就是妻子的職責。回家吃飯就是老公的職責。」華生回答到。

看到這一幕,我心裡是覺得很可悲的。我想現在那麼高的離婚率應該就是因為很多人只是因為人需要結婚才去結婚,而不是真的找到相愛的那個人。所以才會寧願滑手機也不願多望眼前人吧,所以才會覺得這樣的婚姻很正確。

我看過林奕華一篇訪問,他說道:緣分其實就是你的磁場你的氣質。每個人都有他的性格背景,以及性格造成的宿命。興趣為什麼很重要?唯有在你追求興趣的過程中,你可以把自己從石頭打磨成玉,然後才能吸引那些看到玉的人。但如果你永遠就作一塊石頭,只是把自己漆成綠色,你吸引的就是那些因為綠色而走來的人。很多愛情的離離合合,就是因為,終於看清你是誰了。

我想,是時候捫心自問,你願不願看清你自己是誰!眼前那個人是你心裡那個人嗎?你還願意「行屍走肉」地活著嗎?

「什麼人需要什麼人」

第十九幕「書架虧空案」,如果你是個讀書人,你的書架有個位置空了。別人就會猜想這個位置本來是放什麼的呢?是一本旅遊書?還是文學書?還是只是一本筆記本?人們還會好奇這個位置之後會放上什麼。

這就像人與人的關係一樣。一段感情結束了,總會留下痕跡。下段感情來了,那個人就會想知道之前這個位置坐的人是誰。身邊的人也會好奇為什麼你選擇了這個人來坐你空置了那麼久的位置。

所以原來「空位」是好重要的。你空出來的,其實是你最在乎最需要的。

「被選中成為光的人都是孤獨的」

在《心之偵探》裡面,導演為我們呈現了一群總是想要「不普通」的普通人。普通人們很羡慕妒忌恨福爾摩斯這樣的天才。覺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沒有意義,可有可無,因此做了很多事情希望擁有「存在感」。但他們不知道,渴望擁有「存在感」,就是一個普通人的通病。不普通的人根本不需用任何事情去證明自己存在,因為他們的心是「滿」的,沒有空。

而且「普通人」們很羡慕天才們擁有天賦,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活得比天才輕鬆,也不像他們那樣孤獨。

導演謝幕時說,這部劇是「自己對自己的澄清」。我想福爾摩斯,就代表了林奕華。其實,天才的孤獨與艱難,從《福爾摩斯》原作者柯南道爾的真實遭遇裡可以感受。柯南道爾受不了他所創造的虛構人物“福爾摩斯”支配了他的人生,決定用近乎粗暴的以《最後一案》處死了褔爾摩斯。這樣在當時立刻引來了全民抗議,他還在街頭遇上不滿的讀者的追打。

這段經歷正正體現了《心之偵探》最後說的一樣:「普通人是有選擇的,但我成為福爾摩斯沒有選擇。」

一旦成為了一個「不普通」的人,擁有天賦,受到大家的注視,你的人生就不是自己能夠操控的。要承受比「普通人」更多壓力,而且只能向前不能後退。讓我感覺到,被選中成為光,真的很孤獨,因為光的路只有自己一個人。

「我們可以是每一角色」

林奕華導演的舞臺劇有個特點,每個演員都同時飾演幾個角色。雖然容易令人產生錯亂,但也帶著一個道理,其實我們每個人可以是戲裡的任何角色。

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舞臺上的所有拼圖,都靠自身的經歷和想像砌成完整的畫。戲裡每一處共鳴,都是自己人生原先解不開的情感密碼,藏起來了的人格線索,更可能是人生未來的揭示。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演出工作、邀稿與講座活動 [email protected]
View all posts